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大西洋

 大西洋(英語: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這個中文名稱,最早來自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廣東肇慶所翻譯的一本名叫《山海輿地全圖》的世界地圖冊,雖然從今天的角度看該地圖錯誤頗多,但是其中大西洋這個中文翻譯從那時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大西洋西面界線為南美洲及北美洲。北連北冰洋,其中相隔了北極群島、格陵蘭〔分隔點為法韋爾角〕、加拿大東部的拉布拉多半島(分隔點為伯韋爾港)、冰島、揚馬延島、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分隔點為其最南點)及歐洲大陸(分隔點為諾爾辰角)。與北冰洋的連接處為丹麥海峽、格陵蘭海、挪威海、巴倫支海及戴維斯海峽。東面界線為歐洲、非洲,並連接地中海、黑海。東南面與印度洋連接,以東經20°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經線為界線向南至南極洲(一說為南冰洋)。西南面與太平洋連接,連接處為德雷克海峽,分界為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經線西經67°16′線為界,即從火地群島沿德雷克海峽西端到查理斯角連線。與太平洋之間另外有人工的巴拿馬運河作連接。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與南冰洋相連。

大西洋在主要海洋中鹽度為最高,以質量計有3.3-3.7%,並受到緯度和季節影響。海洋表面鹽度受蒸發、降水、河源來水及海冰影響。雖然大西洋的最低鹽度在赤度附近發現(因為其降雨量大),但普遍低鹽度的地方集中在高緯度及巨大河流流入大西洋的位置。最高鹽度的位置集中在南北緯度25° ,因為位處亞熱帶地區有低降雨及高蒸發的特色。

海洋沉積物主要由陸源(terrigenous)、遠海沉積物(pelagic)及自生(authigenic)物質組成。在陸地上的侵蝕作用、風化作用和火山活動形成了沙泥岩石,沖刷到海中構成了陸源物質。陸源物質主要集中在大陸棚,並在河口及沙漠海岸中為最厚。遠海沉積物由生物殘骸形成,當中有紅土(red clay)、抱球蟲軟泥(Globigerina oozes)、翼足類軟泥(pteropod oozes)、矽藻軟泥(siliceous oozes)。遠海沉積物散布在大部分海床,厚度為60至3,300米間,並在大陸匯聚帶(convergent boundary)及湧升流的海域(zones of upwelling)為最厚。自生沉積物由錳結核(manganese nodules)構成,產生原因是當沉積過程較慢或被海流篩選分類了沉積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