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珊瑚

珊瑚之名來自古波斯語sanga(石),為珊瑚蟲群體或骨骼。珊瑚蟲為刺絲胞動物,身體呈圓筒狀,有八個或八個以上的觸手,觸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結合成一個群體,形狀像樹枝,不少人因而以為是植物。就算知道是動物,也很多人會和海葵搞混。珊瑚是其中一種無法移動的「動物」,但由於牠們能夠伸出觸手來捕食的關係,所以也被歸類為動物。亞里士多德最初稱這種生物為「zoophyta」,意思是介乎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生物。十世紀時,波斯學者比魯尼曾提議將牠們歸類為動物,但一直到十八世紀牠們才被正式併入動物界。之所以會有珊瑚枝,是因為珊瑚蟲底部所生長的骨骼,也可以叫珊瑚石或簡稱珊瑚。因為多孔性和枝狀生長,還能給許多微生物和魚類居住,又被稱為活石,主要產在熱帶海中。

由於對水溫、水質極端敏感,隨著全球暖化的發生,自20世紀末起已造成多數的珊瑚迅速死亡,因而今天許多礁岩岸其實是曾存在珊瑚群的,但都已經消失了。珊瑚在長達25億年的演變過程中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不論是狂風暴雨、火山爆發還是海平面的升降都沒能讓珊瑚滅絕,然而珊瑚能抵禦地球以萬年為單位的生態變化,卻不能應付人類近百年帶來的快速環境變動。2004年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供的數據表明,全世界的珊瑚礁有11%遭滅頂之災,16%已不能發揮生態功能,60%正面臨嚴重威脅。

珊瑚石的主要化學成分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折光率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較低,為1.34g/cm3。性脆。遇鹽酸強烈起泡。無螢光。

珊瑚是固著的動物,不能移動,加上外形像花像樹,容易被誤認為生長在海底的植物。但是實際上珊瑚光合作用轉換能量是仰賴共生藻而非本身有光合色素。

珊瑚的顏色與其共生的藻類有關,例如:蟲黃藻。當珊瑚體內的共生藻數量下降時,會造成珊瑚白化的現象。

所以,珊瑚骨本身的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紅色的珊瑚是由於在其生長過程中要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黑色的珊瑚是由於其含有有機質所導致。

珊瑚的表面擁有繽紛色彩的能夠調節光線的螢光色素,對珊瑚共生海藻的影響以及對珊瑚適應明暗不同的環境有重要作用。

珊瑚主要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海域,在陽光充足、水質清澈的淺海區形成。

溫度是影響造礁珊瑚生長的限制性因素,只有海水的年平均溫度不低於20℃,珊瑚蟲才能造礁,其最適宜的溫度範圍是22℃~28℃,所以珊瑚礁、珊瑚島都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域。
棲息地有:地中海、非洲紅海、西班牙、澳大利亞大堡礁、日本小笠原群島至琉球群島海區、台灣(基隆、高雄西子灣、屏東墾丁和澎湖列島)、中國南海和加勒比海地區等。

珊瑚是刺胞動物的一種,生在熱帶海域中,呈輻射狀,其觸手上生有許多有毒的刺胞,是用作自身防衛和攻擊其它生物的器官,在海水中若接觸珊瑚,皮膚可被割傷,引起刺胞皮炎。輕者僅有瘙癢性紅斑,重者可在刺傷部位出現紅腫,有劇烈的刺癢和疼痛,很快出現丘疹、水皰、瘀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