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一般被認為是傳說的水生生物,通常人魚的樣貌是上半身或頭部為人,下半身是魚尾,歐洲傳說中的人魚與中國、日本傳說中的,在外形上和性質上是迥然不同的,有時也與「美人魚」外形有所分別。而美人魚即是有散發出美感成份的人魚,主要為雌性,經常出現於各地傳說與童話。
目前也有科學家主張人魚是古代水手們誤認儒艮而來的幻想生物。
和人魚相似的還有希臘神話中半鳥半人的海妖賽蓮。她總是出現在狂風暴雨的海上,在岸邊唱著淒美動人的歌聲,媚惑往返海上的水手,使他們所駕駛的船,不由自主地駛向岸邊的礁石,撞個粉碎。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航經該海域時,接受女巫喀耳刻的建議,讓船員緊緊地塞住耳朵,以避免聽到那惑人的歌聲,又將沒有塞住耳朵的自己緊緊綁在船桅上,以免受到蠱惑而發狂。
日本的民間傳說裡,還有一種類似人魚的妖怪,叫做磯姬,下半身為魚形,很像人魚,臉部卻有很大的不同。口裂開至耳朵,有尖銳的牙,而且頭上長著二支像鹿角的東西,是相當可怕的海妖。藏匿在狂風巨浪的海岸邊,一有人靠近,就乘浪襲擊,將人的身體從頭開始扭轉。磯姬是身長約二十至三十公尺多的妖怪,所以一旦被她盯上的話,無論多麼有力道的男人都招架不住。
-
蛤蜊(漢語拼音:gé lí),又作蛤蠣,也稱為蛤、文蛤、西施舌、蚌、𧉻、花甲,是雙殼綱軟體動物簾蛤目多個物種的統稱,不一定只限於蛤蜊總科的物種,但一般皆指其中某些種類可以食用的物種。 蛤蜊是一種對於可食用雙殼綱貝類的泛稱。 在中國古代,蛤、或蚌泛稱具兩片相等的殼的...
-
海葵目(學名:Actiniaria,英語:sea anemones),六放珊瑚亞綱的一目。雖然海葵目動物看上去很像花朵,但其實是捕食性動物,有些海葵本身是透明的,產生黃褐色乃至紅、綠等的色彩是靠共生藻和本身的色素生成,因而牠主要還是以光合作用來提供能源。這種無脊椎動物沒有骨...
-
珊瑚之名來自古波斯語sanga(石),為珊瑚蟲群體或骨骼。珊瑚蟲為刺絲胞動物,身體呈圓筒狀,有八個或八個以上的觸手,觸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結合成一個群體,形狀像樹枝,不少人因而以為是植物。就算知道是動物,也很多人會和海葵搞混。珊瑚是其中一種無法移動的「動物」,但由於牠們能夠伸...
-
鮟鱇目(學名:Lophiiformes)俗稱鮟鱇魚,又名琵琶魚、結巴魚,是硬骨魚,於世界各大海洋均有分布,如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鮟鱇魚為中型底棲魚類,多潛伏海底,不善游泳,多靠臂鰭爬行。口內有銳利而且朝內傾斜的長牙,基本上,被咬中的獵物絕不可能逃走;而且擁有彈性的...
-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學名:Glaucus atlanticus),也叫「藍龍」、「藍天使」、「藍海燕」、「蓑海牛」等,是一種藍色、小型的遠洋翼蓑海蛞蝓,海生腹足綱海神鰓科軟體動物。這些海蛞蝓都是浮游生物:牠們上下顛倒的,利用水的表面張力來維持在水面,讓風和洋流把牠們帶往其他...
-
海水吸收來自太陽短波輻射和大氣長波輻射,或以暖流帶來的熱量;海水以海面輻射和蒸發放出熱量,在寒流經過的海域,帶走的能量也相當可觀。海水的溫度還隨著深度而變動,一般熱帶地區表面溫度約在28度,五到十米以上的深度溫度降至約20度,即使如此,深海終年僅保持在5度的低溫。 海水...
-
白鯨(學名:Delphinapterus leucas;英語:beluga whale,又稱貝魯卡鯨)以多變化的叫聲與豐富的臉部表情聞名,早期的捕鯨者稱之為「海中金絲雀(sea canary)」。白鯨廣泛分布於北極與亞北極地區,自古以來牠們一直是北極地區人類社會的重要商品...
-
印度洋(英語:Indian Ocean),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這也是印度洋名稱的由來,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總面積7491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的範圍北至印度次大陸及阿拉伯半島(南亞及西亞)...
-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一直延伸至南極,其西面為亞洲、大洋洲,東面為美洲,覆蓋著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將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太...
-
海洋生物所需的元素取自海水。碳、鉀、硫等元素,含量很大;氮、磷、矽等元素,僅能滿足生物的需要,又是生物必需的(營養元素)。浮游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營養元素,放出氧;殘骸的分解消耗氧,釋放營養元素。一些元素,銅、鎘在海水中的分布,與氮、磷相似,鋇、鋅、鉻的分布與矽相似等。 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