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蛤蜊

 蛤蜊(漢語拼音:gé lí),又作蛤蠣,也稱為蛤、文蛤、西施舌、蚌、𧉻、花甲,是雙殼綱軟體動物簾蛤目多個物種的統稱,不一定只限於蛤蜊總科的物種,但一般皆指其中某些種類可以食用的物種。

蛤蜊是一種對於可食用雙殼綱貝類的泛稱。

在中國古代,蛤、或蚌泛稱具兩片相等的殼的軟體動物,有時特指文蛤。蛤蜊則是指生長在東南沿海中的軟體動物。

在福建地區,蛤蜊通常指泥蚶。

在台灣,可食用的雙瞉貝類都泛稱為蛤蜊,如文蛤、花蛤、粉蛤、竹蛤,相當於古代的蚶、車螯和花蛤。居住在海水中的,臺灣閩南語稱蚶仔(ham-á),主要是指文蛤。居住在淡水中的,臺灣閩南語稱蜊仔(lâ-á),或蜆,通常是指河蜆。

雙殼類通常棲於淺海、淡水或河海交界的砂質或泥質的水底。有較高的食用價值。

有一束閉殼肌連於兩殼之間,用以閉殼。有強大、肌肉質的足。多數蛤類棲於淺水水域,埋於水底泥沙中免受波浪之擾。蛤將水從進水管吸進,又從出水管排出,從而進行呼吸和攝食。體型大小差異極大,從0.1公釐到1.2公尺都有。

許多蛤類可食,包括文蛤、花蛤、斧蛤、圓蛤、嚴蛤、女神蛤和軟殼蛤。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印度洋

印度洋(英語:Indian Ocean),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這也是印度洋名稱的由來,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總面積7491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的範圍北至印度次大陸及阿拉伯半島(南亞及西亞);西達東非;東側則以印度尼西亞、巽他群島及澳大利亞為界;南迄南冰洋(也有定義至南極洲)。印度洋西面於開始於厄加勒斯角的東經20°處與大西洋相接,東面於東經146°55'處與太平洋相接。印度洋的最北邊大概為波斯灣內北緯30°處。印度洋的寬度有將近10,000公里(6,214英里)(從非洲南部尖端到澳大利亞之間),它的總面積大約為73,556,000平方公里(28,400,130平方英里),包括紅海和波斯灣。印度洋的水量大約為70,086,000立方英里(292,131,191立方公里)。

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經常有熱帶氣旋產生。於十月至隔年四月有強烈東北風吹拂,五月至十月則有盛行南風及西風。阿拉伯海上強烈的季風為印度次大陸帶來了降雨,南半球的風大多溫和,但模里西斯附近的暴風雨卻十分劇烈。

印度洋石油極為豐富,波斯灣、紅海、阿拉伯海、孟加拉灣、蘇門答臘島與澳大利亞西部沿海都蘊藏有海底石油,於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印度及澳大利亞西部的近海地區開採碳氫化合物,據估計,世界上40%的海上開採石油來自印度洋。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產區。

海水上層浮游生物很豐富,盛產飛魚、金鯖、金槍魚、馬鮫魚等,鯨、海豹、企鵝也很多。棘皮動物中多海膽、海參、蛇尾、海百合等。海生哺乳動物中儒艮是印度洋的特產。波斯灣和斯里蘭卡島盛產珍珠。此外,植物有各種藻類及各種紅樹林。

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溝通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東通過麻六甲海峽可以進入太平洋,向西繞過好望角可達大西洋,向西北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可入地中海。航線主要由亞、歐航線和南亞、東南亞、南非、大洋洲之間的航線。印度洋的海底電纜多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線路有亞丁—孟買—馬德拉斯—新加坡線;亞丁—科倫坡線;東非沿岸線。塞席爾群島的馬埃島、模里西斯島和科科斯群島是主要的海底電纜樞紐站。沿岸港口終年不凍,四季通航。

海葵

 海葵目(學名:Actiniaria,英語:sea anemones),六放珊瑚亞綱的一目。雖然海葵目動物看上去很像花朵,但其實是捕食性動物,有些海葵本身是透明的,產生黃褐色乃至紅、綠等的色彩是靠共生藻和本身的色素生成,因而牠主要還是以光合作用來提供能源。這種無脊椎動物沒有骨骼,錨靠在海底固定的物體上,如岩石和珊瑚。它們可以很緩慢的移動,但緊急的時候少數品種甚至會擺動軀體來游泳。海葵非常長壽,通常可以生存數百年,甚至有發現到2000多歲的高齡海葵。寄居蟹有時會把海葵背在背上作為偽裝,也有很多生物與之共生。

海葵多數棲息在淺海和岩岸的水窪或石縫中,少數生活在大洋深淵,生活在水深100m至10210m深的水域。在超深海底棲動物組成中,所占的比例較大。這類動物的巨型個體一般見於熱帶海區,如口盤直徑有1米的大海葵只分布在珊瑚礁上。海葵目共有1000種以上,產於泥沙或石隙中。

口盤中央為口,周圍有觸手,由十幾個到多的達千個以上的都有,如珊瑚礁上的大海葵。珊瑚也利用觸手捕捉小動物,一般人都以為牠像植物(但其實生活在鹹水的是海藻與浮游生物,海洋缺乏木質陸生形態的植物。),但牠不是,牠其實是動物,另外也不要將海葵和珊瑚搞混了,珊瑚是群集性且觸手短細,海葵則是徹頭徹尾的獨行俠。為了爭奪地盤,牠肥大的觸鬚還會毆打其他海葵,或是使用頭槌的方式進行戰鬥,但出手速度相當慢,人類要使用縮時攝影才能看到海葵長達數分鐘的一次出拳。在格鬥中被打敗的海葵會逃離現場,而一樣動作也是十分遲緩。

一類隔膜以6為基數,一般為不分泌骨骼的單體珊瑚;觸手一般都按6和6的倍數,在口周排成多環,彼此互生;內環先生較大,外環後生較小,在海水中延展形似葵花,故名;

觸手上布滿刺細胞,用做禦敵和捕食。大多數海葵的基盤用於固著,有時也能作緩慢移動。少數無基盤,埋棲於泥沙質海底,有的海葵能以觸手在水中游泳。

海葵形態,顏色和體形各異。輻射對稱,桶型軀幹,上端有一個開口,開口旁邊有觸手。觸手起保護作用,還可以抓緊食物。觸手上面布有微小的倒刺。海葵通常身長1.8~3公分(0.71~1.18英寸),但有一些甚至可長到2公尺(6英尺7英寸),或小於4公釐(0.16英寸)。

海葵是肉食性動物,捕食魚、貝殼和浮遊動物(如橈腳類、甲殼類動物還有微小的海洋幼蟲)以及蠕蟲。它們用帶有分泌毒液的刺胞細胞(nematocysts)的觸手去捕取食物。

珊瑚

珊瑚之名來自古波斯語sanga(石),為珊瑚蟲群體或骨骼。珊瑚蟲為刺絲胞動物,身體呈圓筒狀,有八個或八個以上的觸手,觸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結合成一個群體,形狀像樹枝,不少人因而以為是植物。就算知道是動物,也很多人會和海葵搞混。珊瑚是其中一種無法移動的「動物」,但由於牠們能夠伸出觸手來捕食的關係,所以也被歸類為動物。亞里士多德最初稱這種生物為「zoophyta」,意思是介乎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生物。十世紀時,波斯學者比魯尼曾提議將牠們歸類為動物,但一直到十八世紀牠們才被正式併入動物界。之所以會有珊瑚枝,是因為珊瑚蟲底部所生長的骨骼,也可以叫珊瑚石或簡稱珊瑚。因為多孔性和枝狀生長,還能給許多微生物和魚類居住,又被稱為活石,主要產在熱帶海中。

由於對水溫、水質極端敏感,隨著全球暖化的發生,自20世紀末起已造成多數的珊瑚迅速死亡,因而今天許多礁岩岸其實是曾存在珊瑚群的,但都已經消失了。珊瑚在長達25億年的演變過程中保持了頑強的生命力,不論是狂風暴雨、火山爆發還是海平面的升降都沒能讓珊瑚滅絕,然而珊瑚能抵禦地球以萬年為單位的生態變化,卻不能應付人類近百年帶來的快速環境變動。2004年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供的數據表明,全世界的珊瑚礁有11%遭滅頂之災,16%已不能發揮生態功能,60%正面臨嚴重威脅。

珊瑚石的主要化學成分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折光率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較低,為1.34g/cm3。性脆。遇鹽酸強烈起泡。無螢光。

珊瑚是固著的動物,不能移動,加上外形像花像樹,容易被誤認為生長在海底的植物。但是實際上珊瑚光合作用轉換能量是仰賴共生藻而非本身有光合色素。

珊瑚的顏色與其共生的藻類有關,例如:蟲黃藻。當珊瑚體內的共生藻數量下降時,會造成珊瑚白化的現象。

所以,珊瑚骨本身的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紅色的珊瑚是由於在其生長過程中要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黑色的珊瑚是由於其含有有機質所導致。

珊瑚的表面擁有繽紛色彩的能夠調節光線的螢光色素,對珊瑚共生海藻的影響以及對珊瑚適應明暗不同的環境有重要作用。

珊瑚主要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海域,在陽光充足、水質清澈的淺海區形成。

溫度是影響造礁珊瑚生長的限制性因素,只有海水的年平均溫度不低於20℃,珊瑚蟲才能造礁,其最適宜的溫度範圍是22℃~28℃,所以珊瑚礁、珊瑚島都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海域。
棲息地有:地中海、非洲紅海、西班牙、澳大利亞大堡礁、日本小笠原群島至琉球群島海區、台灣(基隆、高雄西子灣、屏東墾丁和澎湖列島)、中國南海和加勒比海地區等。

珊瑚是刺胞動物的一種,生在熱帶海域中,呈輻射狀,其觸手上生有許多有毒的刺胞,是用作自身防衛和攻擊其它生物的器官,在海水中若接觸珊瑚,皮膚可被割傷,引起刺胞皮炎。輕者僅有瘙癢性紅斑,重者可在刺傷部位出現紅腫,有劇烈的刺癢和疼痛,很快出現丘疹、水皰、瘀斑。

大西洋

 大西洋(英語:Atlantic Ocean),是世界第二大洋。原面積8221萬7千平方公里,在南冰洋確立後,面積調整為7676萬2千平方公里。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深達8605米。從赤道南北分為北大西洋和南大西洋。北面連接北冰洋,南面則以南緯60度與南冰洋接連。

大西洋這個中文名稱,最早來自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廣東肇慶所翻譯的一本名叫《山海輿地全圖》的世界地圖冊,雖然從今天的角度看該地圖錯誤頗多,但是其中大西洋這個中文翻譯從那時起便一直沿用至今。

其英文名稱是取自於柏拉圖曾經提出的至今未明確發現的亞特蘭提斯(Atlantis)。

大西洋西面界線為南美洲及北美洲。北連北冰洋,其中相隔了北極群島、格陵蘭〔分隔點為法韋爾角〕、加拿大東部的拉布拉多半島(分隔點為伯韋爾港)、冰島、揚馬延島、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分隔點為其最南點)及歐洲大陸(分隔點為諾爾辰角)。與北冰洋的連接處為丹麥海峽、格陵蘭海、挪威海、巴倫支海及戴維斯海峽。東面界線為歐洲、非洲,並連接地中海、黑海。東南面與印度洋連接,以東經20°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經線為界線向南至南極洲(一說為南冰洋)。西南面與太平洋連接,連接處為德雷克海峽,分界為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經線西經67°16′線為界,即從火地群島沿德雷克海峽西端到查理斯角連線。與太平洋之間另外有人工的巴拿馬運河作連接。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與南冰洋相連。

大西洋在主要海洋中鹽度為最高,以質量計有3.3-3.7%,並受到緯度和季節影響。海洋表面鹽度受蒸發、降水、河源來水及海冰影響。雖然大西洋的最低鹽度在赤度附近發現(因為其降雨量大),但普遍低鹽度的地方集中在高緯度及巨大河流流入大西洋的位置。最高鹽度的位置集中在南北緯度25° ,因為位處亞熱帶地區有低降雨及高蒸發的特色。

海洋沉積物主要由陸源(terrigenous)、遠海沉積物(pelagic)及自生(authigenic)物質組成。在陸地上的侵蝕作用、風化作用和火山活動形成了沙泥岩石,沖刷到海中構成了陸源物質。陸源物質主要集中在大陸棚,並在河口及沙漠海岸中為最厚。遠海沉積物由生物殘骸形成,當中有紅土(red clay)、抱球蟲軟泥(Globigerina oozes)、翼足類軟泥(pteropod oozes)、矽藻軟泥(siliceous oozes)。遠海沉積物散布在大部分海床,厚度為60至3,300米間,並在大陸匯聚帶(convergent boundary)及湧升流的海域(zones of upwelling)為最厚。自生沉積物由錳結核(manganese nodules)構成,產生原因是當沉積過程較慢或被海流篩選分類了沉積物。

太平洋

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一直延伸至南極,其西面為亞洲、大洋洲,東面為美洲,覆蓋著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將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僱於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太平洋水溫隨緯度而異,在極地附近接近冰點,在赤道則大約為25至30°C(84°F)左右。海水的含鹽量則在中緯度較高:靠近赤道的水全年雨量充足,靠近極地則因寒冷而少蒸發,以致這兩處的含鹽量較低。整體來說,太平洋的海水要比大西洋的溫暖。 在北半球,太平洋表面海水主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北太平洋環流),在南半球則以反時針方向流動。北赤道洋流沿北緯15度,受信風帶動向西推進,到達菲律賓附近轉向北方,與日本洋流(又稱黑潮)會合。

在大約北緯45度,黑潮分成兩支。往南的一支重返北赤道洋流,另一支往北形成阿留申洋流,接近北美洲時推動白令海峽反時針方向的水流,往南成為寒冷緩慢的加利福尼亞洋流。

南赤道洋流沿赤道往西流動,在新畿內亞往東南一轉,在大約南緯50度完全轉往正東方向。洋流在這段自西沿南太平洋流動,是為南極繞極環流一段。到達智利海岸時,洋流分成兩支:一支經合恩角流進大西洋,另一支向北成為秘魯洋流。

安山岩線(The andesite line)是太平洋地貌中最重要的分界線,將中部太平洋盆地較深層的火成鎂鐵岩及大陸邊沿的半沉降火成長英岩分隔開來。安山岩線沿加里福尼亞州西端島嶼、阿留申群島南端、堪察加半島東端、千島群島、日本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索羅門群島,直達紐西蘭;亦向東北伸延至安第斯山脈西端、南美洲及墨西哥,再折返加州。印尼、菲律賓、日本、紐幾內亞、紐西蘭等澳洲大陸及亞洲大陸的東部延伸地區全在安山岩線以外。

太平洋的島嶼類型多樣,有陸邊島、沖積島、珊瑚礁和火山島等四個類型的島嶼。陸邊島位於安山岩線以外,包括紐西蘭的紐幾內亞島和菲律賓群島、台灣島等,這些島和附近的大陸相連,其中新畿內亞島是世界第二大島嶼。火山島如布干維爾島、夏威夷島和索羅門群島等,很多還有活火山活動。太平洋上幾乎所有較小的島嶼都位於北緯30度及南緯30度之間,由東南亞延伸至復活節島;其餘的太平洋海域差不多都全被水覆蓋著。

夏威夷、復活節島和紐西蘭圍成的玻里尼西亞大三角區域內有庫克群島、馬克薩斯群島、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托克勞群島、湯加群島、土阿莫土群島、吐瓦魯群島和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位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

由新畿內亞為首的美拉尼西亞位於太平洋的西南角,包括俾斯麥群島、斐濟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島、索羅門群島和新赫布里底群島等。

性質

 海水吸收來自太陽短波輻射和大氣長波輻射,或以暖流帶來的熱量;海水以海面輻射和蒸發放出熱量,在寒流經過的海域,帶走的能量也相當可觀。海水的溫度還隨著深度而變動,一般熱帶地區表面溫度約在28度,五到十米以上的深度溫度降至約20度,即使如此,深海終年僅保持在5度的低溫。

海水結冰的溫度,隨著海水的鹽度增加而降低;海水密度隨著溫度增高而降低、鹽度增加而增加,所以密度最大的海水溫度最低,鹽度最大;在海水鹽度為24.695時,海水冰點與海水密度最大時的溫度一致,均為-1.33℃。

海水的透明度主要取決于海水中懸浮物大小、數量和地理位置。大洋中懸浮物少,透明度為50~60米;近岸海水懸浮物比較多,透明度為10~30米;河口水中含有大量泥沙,透明度為1~2米。

大洋、近海的海色差別明顯。清潔的大洋水,懸浮顆粒少,粒徑小,分子散射起主要作用。水分子、溶解物質的粒子、粒徑遠小於光波波長的懸浮物粒子,散射係數與波長的4次方成反比,波長愈短,散射愈強,大洋顏色為深藍色,峰值波長約為470奈米。近海水中含較多的懸浮物質,粒徑遠大於光波波長,散射係數與波長無關。近岸水中不同的溶解物質,光譜吸收、散射特徵不同。水中懸浮物、溶解物質、海水本身的光譜散射吸收作用,使海面向上的光譜峰值達500奈米以上;近海顏色為藍綠色至黃褐色。

此外,海洋中的多種顏色的浮游生物,在某海區大量繁殖,影響了顏色。在近岸、河口區有大量懸浮泥沙,使海色變黃。當某種海藻急劇繁殖,可發生赤潮。

微量元素

海洋生物所需的元素取自海水。碳、鉀、硫等元素,含量很大;氮、磷、矽等元素,僅能滿足生物的需要,又是生物必需的(營養元素)。浮游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營養元素,放出氧;殘骸的分解消耗氧,釋放營養元素。一些元素,銅、鎘在海水中的分布,與氮、磷相似,鋇、鋅、鉻的分布與矽相似等。

懸浮在海水中的粘土礦物、鐵、錳的氧化物、腐殖質等顆粒在下沉中,大量吸附海水中各種微量元素,將它們帶到海底,進入沉積物中。

有幾種微量元素在表層海水中濃度高,在深層濃度低。如表層海水中鉛主要來自大氣,濃度最大,在1000米以下的海水中,濃度迅速降低;還有氚、氡蛻變的鉛-210等。

海底地殼內部的熱液,常通過地殼裂縫注入深層海中,形成海底熱泉,含大量微量元素,使附近深海區的海水組成變化。如1965年,紅海裂縫區2000米深的海水中,出現熱鹽水,最深處溫度達59.2℃,微量元素的組成有很大變化;東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裂縫,有海底熱泉噴射,向海水輸送了大量元素,海水中溶解態錳的總量,明顯隨深度增加。

海洋沉積物間隙水中,鋇、錳、銅等的濃度高於上覆海水。這些微量元素從間隙水向上覆水中擴散。即便在遠離海底熱泉的深層海域,這些元素的濃度隨深度增加。

白鯨


 白鯨(學名:Delphinapterus leucas;英語:beluga whale,又稱貝魯卡鯨)以多變化的叫聲與豐富的臉部表情聞名,早期的捕鯨者稱之為「海中金絲雀(sea canary)」。白鯨廣泛分布於北極與亞北極地區,自古以來牠們一直是北極地區人類社會的重要商品,為當地原住民提供了食物、燃油、皮革等物資。牠們的活力與適應力、特殊的外貌、易受吸引的天性、以及可接受訓練等因素,使其成為海洋世界 的明星之一。幾個白鯨集中的地區已成為賞鯨聖地,包括加拿大東部的聖勞倫斯河下游與哈德遜灣西部的邱吉爾河河口。白鯨的潛水能力相當強,對於北極的浮冰環境有很好的適應力。

白鯨一般出生時身長1.5—1.6公尺,重80—100公斤。白鯨的雄性成體最大可長達4.2—4.9公尺,重達1100—1600公斤,而雌性成體最大可長達3.9—4.3公尺,重達700—1200公斤。白鯨一般的壽命可達60—70年。英文名beluga來自俄羅斯語中的белый,意指白色。

白鯨的身體中央橫斷面大致呈圓型,往兩端逐漸變細,當牠們在覓食時,其軀幹尤其顯得肥胖圓潤。白鯨的頭部與其他鯨目動物大不相同,額隆(melon)極為鼓起而突出,曾有一學者形容為「充滿溫暖油脂的氣球」(a balloon filled with warm lard)。白鯨可以自由改變額隆的形狀,推測可能是藉著移動內部氣竇(sinus)的空氣來產生形狀上的變化。因為牠們的頸椎癒合程度比其他鯨目動物來得低,所以能以較大的幅度轉動頭部或點頭。嘴短而寬,不像許多海豚一般有突出的嘴喙(beak),嘴部可產生皺摺。腹部與側面凹凸不平,內部充滿脂肪。不具背鰭,但在背鰭的位置有狹窄的背部隆起。胸鰭寬闊,大型雄鯨的胸鰭尖端上翹。尾鰭會隨年齡增長而變得華美,成年雄鯨在後緣有明顯如凸面鏡般的凸起。上、下顎各有八至九顆似釘狀的牙齒,但年老個體有時會磨損至隱沒於牙床之下。

年輕白鯨渾身呈灰色,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轉淡,最終除了背脊與胸、尾鰭邊緣有暗色沉積外,全身皆為白色。成鯨的白色皮膚有時會在夏季發情時帶有淡黃色色調,但在蛻皮(molt)後即消失。

白鯨具高度群居性,會形成個體間聯繫極為緊密的群體,通常由同一性別與年齡層的白鯨所組成,另外也有規模較小的母子對白鯨族群。沒有獵人或天敵威脅時,在河口三角洲水域白鯨可聚集達數千頭以上。白鯨能發出多種變化多端的聲音,包括旋轉的顫音、嘎嘎叫、似鐘聲、尖銳的啪啪聲(可能由拍擊顎部所產生) 、與近似推動生銹門板的聲音。一位早期的鯨類學者Bill Schevill曾如此描述牠們:「高音的共鳴哨聲與尖叫,多變的滴答聲與咯咯聲,讓人聯想到一隊交響樂隊,有時又有如貓叫或小鳥的啁啾聲。」牠們的聲音有時會讓人誤以為遠方有一群小孩在叫囂。對野生白鯨而言,最大的天敵是虎鯨與北極熊,也包括人類。北極熊會快速地跑到白鯨受困於冰層的地區,以其強力的前掌給予重擊後再把牠們拖到冰上食用。白鯨是相當好奇的動物,常會浮窺(spyhopping)與鯨尾擊浪(lobtailing),但似乎從不躍身擊浪(breaching)。充滿霧氣的噴氣(blow)低矮而不明顯。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學名:Glaucus atlanticus),也叫「藍龍」、「藍天使」、「藍海燕」、「蓑海牛」等,是一種藍色、小型的遠洋翼蓑海蛞蝓,海生腹足綱海神鰓科軟體動物。這些海蛞蝓都是浮游生物:牠們上下顛倒的,利用水的表面張力來維持在水面,讓風和洋流把牠們帶往其他地方去。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的身體上的顏色可幫助牠們偽裝:牠們藍色的一面向天,與海水的顏色融合在一起,使海上的獵食者找不到牠們;而牠們向海底的一面則是銀灰色,與海面上折射天空的顏色融合在一起,令海裡的獵食者也找不到牠們。

本物種以其他中上層的浮游生物為食,包括有毒的管水母葡萄牙戰艦。這種海蛞蝓會在進食過刺胞動物之後,把其刺胞儲存在從其自身組織內,以防禦捕食。人類處理這些海蛞蝓時有機會會被這些儲起來的刺胞刺中,令人感到非常痛苦。

當成熟後,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的身體大小可達3公分(1.2英寸),其背側和腹側呈現深藍色和銀灰色,頭部有深藍色的條紋。 牠們有一個平坦而尖細的身體,還有深藍色修長的尾巴。牠們的身上有三對對稱突出的腕狀附肢構造,長著好像手指那樣的角鰓。

這個裸鰓亞目的物種過去主要分布於泛熱帶地區,如墨西哥灣、澳洲沿岸可見,常隨著潮流和僧帽水母、錢幣水母一起出現。不過現時有報導指本物種開始在全世界的海洋出現,不單在熱帶,連溫帶的海域也見其蹤影:除了在南非的東岸和南岸、莫三比克、澳大利亞等印度洋海域現在也可發現,在歐洲水域的東海岸和亞洲也有其蹤影的報告。有研究團隊推測這可能是和暖化有關,因海水溫度上升,讓族群向北擴散。

鮟鱇魚


鮟鱇目(學名:Lophiiformes)俗稱鮟鱇魚,又名琵琶魚、結巴魚,是硬骨魚,於世界各大海洋均有分布,如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鮟鱇魚為中型底棲魚類,多潛伏海底,不善游泳,多靠臂鰭爬行。口內有銳利而且朝內傾斜的長牙,基本上,被咬中的獵物絕不可能逃走;而且擁有彈性的胃,某些種類能吃下比自己大的魚類。體裸露無鱗,在頭體上方及體側邊緣均有大小不一的皮質突起。特別之處是有一支由前背鰭演化而成的發光釣竿,釣竿頂端內上百萬隻的發光菌,狀似小魚,會發出亮光,吸引小生物作食物,其英文名Anglerfish也來自於此。

生活於3至300公尺深的水域。不是所有品種都是住在深海,也有生活在珊瑚礁的,因為體型與色彩(特別是雌性)、行為等特殊,一般都作為觀賞魚,例如下屬的躄魚科、臂鉤躄魚科等。

由於鮟鱇魚多處於深海,科學家至近年才對其生活習性有所研究。剛開始捕捉的時候,發現收集的所有的魚隻都是雌性,後來才知道,雄性鮟鱇魚的消化組織在成年之後會失去功能,因而必須寄生在雌性鮟鱇魚的下方。雌性鮟鱇魚比雄性大數十倍至數百倍,雌性會放出特別的氣味吸引在暗不見光深海的雄性,雄性會隨氣味找尋雌鮟鱇,並咬住雌鮟鱇的下方,兩條魚的組織血管會逐漸相通,體型嬌小的公魚就靠著母魚的營養過活,而且公魚的身體器官,除了精巢之外會逐漸消失,變成雌魚身上的一個肉突。基本上公魚可以視為雌魚身上的生殖器,這也是公魚唯一的作用,科學家認為這是深海個體間過於難以接觸所導致。另外,一隻雌鮟鱇魚是可以讓數隻雄鮟鱇魚寄生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