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蛤蜊

 蛤蜊(漢語拼音:gé lí),又作蛤蠣,也稱為蛤、文蛤、西施舌、蚌、𧉻、花甲,是雙殼綱軟體動物簾蛤目多個物種的統稱,不一定只限於蛤蜊總科的物種,但一般皆指其中某些種類可以食用的物種。

蛤蜊是一種對於可食用雙殼綱貝類的泛稱。

在中國古代,蛤、或蚌泛稱具兩片相等的殼的軟體動物,有時特指文蛤。蛤蜊則是指生長在東南沿海中的軟體動物。

在福建地區,蛤蜊通常指泥蚶。

在台灣,可食用的雙瞉貝類都泛稱為蛤蜊,如文蛤、花蛤、粉蛤、竹蛤,相當於古代的蚶、車螯和花蛤。居住在海水中的,臺灣閩南語稱蚶仔(ham-á),主要是指文蛤。居住在淡水中的,臺灣閩南語稱蜊仔(lâ-á),或蜆,通常是指河蜆。

雙殼類通常棲於淺海、淡水或河海交界的砂質或泥質的水底。有較高的食用價值。

有一束閉殼肌連於兩殼之間,用以閉殼。有強大、肌肉質的足。多數蛤類棲於淺水水域,埋於水底泥沙中免受波浪之擾。蛤將水從進水管吸進,又從出水管排出,從而進行呼吸和攝食。體型大小差異極大,從0.1公釐到1.2公尺都有。

許多蛤類可食,包括文蛤、花蛤、斧蛤、圓蛤、嚴蛤、女神蛤和軟殼蛤。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印度洋

印度洋(英語:Indian Ocean),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印度位在印度洋北部的中央位置,這也是印度洋名稱的由來,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總面積7491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21.1%,是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的範圍北至印度次大陸及阿拉伯半島(南亞及西亞);西達東非;東側則以印度尼西亞、巽他群島及澳大利亞為界;南迄南冰洋(也有定義至南極洲)。印度洋西面於開始於厄加勒斯角的東經20°處與大西洋相接,東面於東經146°55'處與太平洋相接。印度洋的最北邊大概為波斯灣內北緯30°處。印度洋的寬度有將近10,000公里(6,214英里)(從非洲南部尖端到澳大利亞之間),它的總面積大約為73,556,000平方公里(28,400,130平方英里),包括紅海和波斯灣。印度洋的水量大約為70,086,000立方英里(292,131,191立方公里)。

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經常有熱帶氣旋產生。於十月至隔年四月有強烈東北風吹拂,五月至十月則有盛行南風及西風。阿拉伯海上強烈的季風為印度次大陸帶來了降雨,南半球的風大多溫和,但模里西斯附近的暴風雨卻十分劇烈。

印度洋石油極為豐富,波斯灣、紅海、阿拉伯海、孟加拉灣、蘇門答臘島與澳大利亞西部沿海都蘊藏有海底石油,於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印度及澳大利亞西部的近海地區開採碳氫化合物,據估計,世界上40%的海上開採石油來自印度洋。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產區。

海水上層浮游生物很豐富,盛產飛魚、金鯖、金槍魚、馬鮫魚等,鯨、海豹、企鵝也很多。棘皮動物中多海膽、海參、蛇尾、海百合等。海生哺乳動物中儒艮是印度洋的特產。波斯灣和斯里蘭卡島盛產珍珠。此外,植物有各種藻類及各種紅樹林。

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溝通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東通過麻六甲海峽可以進入太平洋,向西繞過好望角可達大西洋,向西北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可入地中海。航線主要由亞、歐航線和南亞、東南亞、南非、大洋洲之間的航線。印度洋的海底電纜多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線路有亞丁—孟買—馬德拉斯—新加坡線;亞丁—科倫坡線;東非沿岸線。塞席爾群島的馬埃島、模里西斯島和科科斯群島是主要的海底電纜樞紐站。沿岸港口終年不凍,四季通航。

海葵

 海葵目(學名:Actiniaria,英語:sea anemones),六放珊瑚亞綱的一目。雖然海葵目動物看上去很像花朵,但其實是捕食性動物,有些海葵本身是透明的,產生黃褐色乃至紅、綠等的色彩是靠共生藻和本身的色素生成,因而牠主要還是以光合作用來提供能源。這種無脊椎動物沒有骨骼,錨靠在海底固定的物體上,如岩石和珊瑚。它們可以很緩慢的移動,但緊急的時候少數品種甚至會擺動軀體來游泳。海葵非常長壽,通常可以生存數百年,甚至有發現到2000多歲的高齡海葵。寄居蟹有時會把海葵背在背上作為偽裝,也有很多生物與之共生。

海葵多數棲息在淺海和岩岸的水窪或石縫中,少數生活在大洋深淵,生活在水深100m至10210m深的水域。在超深海底棲動物組成中,所占的比例較大。這類動物的巨型個體一般見於熱帶海區,如口盤直徑有1米的大海葵只分布在珊瑚礁上。海葵目共有1000種以上,產於泥沙或石隙中。

口盤中央為口,周圍有觸手,由十幾個到多的達千個以上的都有,如珊瑚礁上的大海葵。珊瑚也利用觸手捕捉小動物,一般人都以為牠像植物(但其實生活在鹹水的是海藻與浮游生物,海洋缺乏木質陸生形態的植物。),但牠不是,牠其實是動物,另外也不要將海葵和珊瑚搞混了,珊瑚是群集性且觸手短細,海葵則是徹頭徹尾的獨行俠。為了爭奪地盤,牠肥大的觸鬚還會毆打其他海葵,或是使用頭槌的方式進行戰鬥,但出手速度相當慢,人類要使用縮時攝影才能看到海葵長達數分鐘的一次出拳。在格鬥中被打敗的海葵會逃離現場,而一樣動作也是十分遲緩。

一類隔膜以6為基數,一般為不分泌骨骼的單體珊瑚;觸手一般都按6和6的倍數,在口周排成多環,彼此互生;內環先生較大,外環後生較小,在海水中延展形似葵花,故名;

觸手上布滿刺細胞,用做禦敵和捕食。大多數海葵的基盤用於固著,有時也能作緩慢移動。少數無基盤,埋棲於泥沙質海底,有的海葵能以觸手在水中游泳。

海葵形態,顏色和體形各異。輻射對稱,桶型軀幹,上端有一個開口,開口旁邊有觸手。觸手起保護作用,還可以抓緊食物。觸手上面布有微小的倒刺。海葵通常身長1.8~3公分(0.71~1.18英寸),但有一些甚至可長到2公尺(6英尺7英寸),或小於4公釐(0.16英寸)。

海葵是肉食性動物,捕食魚、貝殼和浮遊動物(如橈腳類、甲殼類動物還有微小的海洋幼蟲)以及蠕蟲。它們用帶有分泌毒液的刺胞細胞(nematocysts)的觸手去捕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