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積最大的洋,面積1.813億平方公里,它從北極一直延伸至南極,其西面為亞洲、大洋洲,東面為美洲,覆蓋著地球約46%的水面及約32%的總面積,比地球上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還要大。赤道將太平洋分為北太平洋及南太平洋。北面連接白令海峽,南面則以南緯60度為界。
太平洋之名稱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航海家麥哲倫命名。受僱於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0年10月,率領5艘船從大西洋找到了一個西南出口(麥哲倫海峽)向西航行,經過38天的驚濤駭浪後到達一個平靜的洋面,他因稱之為太平洋。
太平洋水溫隨緯度而異,在極地附近接近冰點,在赤道則大約為25至30°C(84°F)左右。海水的含鹽量則在中緯度較高:靠近赤道的水全年雨量充足,靠近極地則因寒冷而少蒸發,以致這兩處的含鹽量較低。整體來說,太平洋的海水要比大西洋的溫暖。 在北半球,太平洋表面海水主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北太平洋環流),在南半球則以反時針方向流動。北赤道洋流沿北緯15度,受信風帶動向西推進,到達菲律賓附近轉向北方,與日本洋流(又稱黑潮)會合。
在大約北緯45度,黑潮分成兩支。往南的一支重返北赤道洋流,另一支往北形成阿留申洋流,接近北美洲時推動白令海峽反時針方向的水流,往南成為寒冷緩慢的加利福尼亞洋流。
南赤道洋流沿赤道往西流動,在新畿內亞往東南一轉,在大約南緯50度完全轉往正東方向。洋流在這段自西沿南太平洋流動,是為南極繞極環流一段。到達智利海岸時,洋流分成兩支:一支經合恩角流進大西洋,另一支向北成為秘魯洋流。
安山岩線(The andesite line)是太平洋地貌中最重要的分界線,將中部太平洋盆地較深層的火成鎂鐵岩及大陸邊沿的半沉降火成長英岩分隔開來。安山岩線沿加里福尼亞州西端島嶼、阿留申群島南端、堪察加半島東端、千島群島、日本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索羅門群島,直達紐西蘭;亦向東北伸延至安第斯山脈西端、南美洲及墨西哥,再折返加州。印尼、菲律賓、日本、紐幾內亞、紐西蘭等澳洲大陸及亞洲大陸的東部延伸地區全在安山岩線以外。
太平洋的島嶼類型多樣,有陸邊島、沖積島、珊瑚礁和火山島等四個類型的島嶼。陸邊島位於安山岩線以外,包括紐西蘭的紐幾內亞島和菲律賓群島、台灣島等,這些島和附近的大陸相連,其中新畿內亞島是世界第二大島嶼。火山島如布干維爾島、夏威夷島和索羅門群島等,很多還有活火山活動。太平洋上幾乎所有較小的島嶼都位於北緯30度及南緯30度之間,由東南亞延伸至復活節島;其餘的太平洋海域差不多都全被水覆蓋著。
夏威夷、復活節島和紐西蘭圍成的玻里尼西亞大三角區域內有庫克群島、馬克薩斯群島、薩摩亞群島、社會群島、托克勞群島、湯加群島、土阿莫土群島、吐瓦魯群島和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位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
由新畿內亞為首的美拉尼西亞位於太平洋的西南角,包括俾斯麥群島、斐濟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島、索羅門群島和新赫布里底群島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